加蓬共和国位于非洲中部西海岸,横跨赤道线。东、南与刚果相连,北与喀麦隆接壤,西北与赤道几内亚毗邻,西濒大西洋,海岸线长800公里。全国面积267667平方千米。沿海为冲积平原,内地为高原、山地。
独立日:8月17日(1960年)
货币:中非金融合作法郎 Central African Finan-Coop Franc CFAF XAF
1XAF=100 centimes(分) 中非金融合作法郎与欧元为挂钩汇率,1EUR=655.957XAF
国庆日:8月17日(1960年)
首都:利伯维尔(Libreville),人口约60万(2008年)。
自然地理
位于非洲中部西海岸,横跨赤道线。东、南与刚果相连,北与喀麦隆接壤,西北与赤道几内亚毗邻,西濒大西洋,海岸线长800公里。全国面积267667平方千米。沿海为冲积平原,内地为高原、山地。主要山地有:北部的克黎斯达山地,南部的古姆那—布阿里和夏伊吕山地,东南部的比罗固山地。山地都在海拔1000米以上。伊本吉山是最高山峰,海拔1575米。境内最大河流为奥果韦河,发源于刚果境内的巴泰凯高原,全长1200公里,自东向西,流经全境,于让蒂尔港注入大西洋;恩古尼埃、伊温多、奥富埃、奥卡诺和阿班加为其5大支流,流域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。其他河流有:科莫河、朗波—恩科米河和尼昂加河,均由东向西流入大西洋。
加蓬北部因赤道横贯,属热带雨林气候,炎热、潮湿,全年温差不大,平均温度为摄氏26度左右。全年分为4季:2月中旬到5月中旬为大雨季,5月中旬到9月中旬为大旱季,9月中旬到12月中旬为小雨季,12月中旬到次年2月中旬为小旱季。年降雨量为1500~3000毫米。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,分干湿两季,干湿两季的更替,在时间上恰好与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相反。
同北京时差 -7 比格林尼治时间早1小时
国际电话码 241
人口
140万(2008年)。加蓬是个多民族的国家,属班图种族的有40多个部族,主要有芳族(占全国人口31%)、巴普努族(占22%)等,俾格米种族3000多人。
种族
加蓬全国有两大种族,俾格米人和班图人。
俾格米人是加蓬最早的居民。早在埃及法老时代就有关于他们的记载,在古希腊和马史诗中也提到过。该族男子身高1.4-1.5米,女子身高1.0-1.3米,腿短而粗壮,胸膛宽阔,鼻子扁平,薄嘴唇,大脑袋,双眼炯炯有神,全身成古铜色。他们散居在奥果韦河上游热带雨林的深处。总人数约3000人。由于长期受班图人文化影响,俾格米人已失掉本族的语言,他们操马卡、科塔、邦吉利等班图语,保持万物有灵信仰,盛行巫术、占卜,行一夫一妻制,主要从事狩猎和采集。
班图人皮肤黝黑,卷头发,厚嘴唇,宽鼻梁。他们虽是从外地迁居来的,但早就成了加蓬的主要居民。该民族遍布全国的各个角落,分为40多个部族。主要有:
芳族,占全国人口的31%。主要分布在奥果韦河以北地区。由北方扩散而来,讲芳语。大多信天主教,部分保持万物有灵信仰。部族内实行酋长制。主要从事农耕,种植玉米、木薯、可可和咖啡,也从事渔业。
姆庞奎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15%,居住在沿海平原。中世纪曾是巴刚果王国的臣民,在加蓬国家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。讲姆庞奎语。不少人会讲芳语。大多数姆庞奎人信天主教,并按母系续谱和继承财产,从舅居住。主要从事农业,兼事渔业,也有不少人在城市经商。
姆贝特人,占全国人口的14%。主要分布在奥果韦河上游及其支流奥卡诺河与利文多河之间。讲尼亚比语方言,信奉天主教,但也有部分人保持万物有灵信仰。按母系组织社会。主要从事农业,开发森林,也从事狩猎和渔业。
普努人,占全国人口的22%。主要分布在奥果韦河中游以南地区。讲尼亚比语方言。多信天主教,部分人保持万物有灵信仰。按母系组织社会。主要从事农业,兼事狩猎和渔业。
除此之外,还有一些小部族,如邦吉利人、科塔人、查安吉人、马卡人等。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:保持传统信仰;社会生活仍留有母系社会的痕迹;人们大多从事农业、渔业及狩猎。
语言
加蓬的官方语言为法语。民族语言有芳语、尼亚比语等。
宗教
居民50%信奉天主教;20%信奉基督教新教;10% 信奉伊斯兰教;其余信奉原始宗教。
经济
加蓬是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。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迅速。特别是发展较快,加工工业和农业基础薄弱。石油、锰、铀和木材为加蓬经济四大支柱。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278美元。此后经济一度衰退,被迫将1984~1988年的五年计划推迟至1990年完成,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达成协议,实施两个结构调整计划(1986~1988年和1989~1990年)。1990年10月起又实施为期18个月的结构调整计划。但经济依然持续困难。1993年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逆差剧增,财经形势更加严峻。1994年因非洲法郎贬值,经济增长率下降,债务负担加重。1994~1995年再次实施结构调整计划。1995年经济开始复苏,主要经济指标上升,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3.2%。1998年,受国际金融形势影响,经济增长放慢。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,1998年加蓬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7.34亿美元,比上一年下降了11.29%。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1980~1990年4.3%,1991~1998年的年均增长率为-2.0%。本世纪初,加政府积极争取外援和减免外债,加快私有化进程,并重点实施了经济多元化战略,大力发展农、林、渔、旅游业,积极开发铁、锰、木材等非石油资源,鼓励发展中小企业,收到一定成效。2007年,加政府利用国际油价高企的有利形势,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,兴建基础设施,加宏观经济形势好转。非石油产业增长率达5.8%,财政收入同比增加14.4%。但加经济结构失衡状况难以根本改变,经济仍过分依赖自然资源,易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。2008年下半年以来,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,加财政收入大幅减少,政府被迫先后两次大幅削减2009年财政预算(约40%)。
自然资源
资源丰富,主要有石油、木材、锰矿等。可开采的石油储量约4亿吨。锰矿蕴藏量2亿吨,占全球已探明储量四分之一。铌矿储量约40万吨,占世界总储量5%。铁矿储量8至10亿吨,品位在60%以上。其它矿藏有磷酸盐、黄金、重晶石、镍、铬、锌等。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85%。原木储量约4 亿立方米,居非洲第三位。全国有400余种商业树木,主要有奥库梅木和奥齐戈木,其中奥库梅木的蓄积量为1.3亿立方米,居世界第一位。水产资源81.7万吨,其中渔业资源约23.4万吨(海水鱼21万吨,淡水鱼2.4万吨)。
工矿业
工矿业从业人数占就业人口的13.4%。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.6%。以石油为主的采掘业是加蓬主要经济部门。石油开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,2006年石油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3%,出口占出口总额的85%,收入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67%。锰矿产量仅次于南非与澳大利亚,居世界第三。
除石油冶炼和木材加工外,制造业薄弱。现有一个炼油厂,年加工能力80万吨。2006年木材产量为210万立方米,是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出口创汇产品。此外,还有制烟业、制酒业、制糖业、饮料厂、面粉与咖啡加工厂等。
农林牧渔业
农牧业发展缓慢,2002年该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%。粮、肉、菜、蛋、水果均不能自足,小麦及其制品全需进口。已耕地面积不到全国土地面积的2%。主要农产品有木薯、芭蕉、玉米、山药、芋头、可可、咖啡、蔬菜、橡胶、棕榈油等。畜牧业不发达。90%的肉类产品依靠进口。渔业资源较丰富,2005年渔业产量4.39万吨。
旅游业
阳光、沙滩和多样的动植物生态结构为加发展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政府重视开发旅游资源,将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。现从业人员3000多名,全国有5家大规模旅行社,近百家旅馆。2003年接待国外游客22.2万人次。